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64章 雒陽令

關燈
劉備看了眼關羽,實際上這個問題上有明確的答案:“老師書上有言,可適當帶些善戰之士,畢竟朝廷現在也正值用人之際。”

盧植在給劉備的書信上,曾提到過劉備可以帶些百戰精銳之士進京,雖然劉備手下的兵卒都不是正規軍卒,但其自黃巾之亂時起招募鄉勇,到今天數年過去,怎麽也會有一批善戰的精銳,這些人稍加整訓就是一支精銳兵馬,就那麽丟棄委實可惜,所以盧植就讓其一並帶進京城來。

至於劉備會不會因為這些兵馬掌控更大權勢……不要開玩笑了,劉備帳下才能有多少精銳?雖然朝廷手上兵馬也不多,但那是分和誰比,也許在西北那地方李傕、郭汜、馬騰、韓遂都有大量兵馬,實力遠勝朝廷。

可和劉備這個區區平原令手上的兵馬比起來,那可就強了不知道多少。

聽了劉備具言信中詳細,關羽信中尋思了下後就建議道:“軍中兵卒,多有隨大哥數年的老兵,此等皆精銳,棄之可惜,若送於他人,大哥這幾年經營盡數毀於一旦。既然有所交代,不若只取精銳帶走便是。”

關羽也瞧出情勢,所以就提出了建議,劉備點頭認可後,便叫關羽和簡雍兩人去將帳下精銳士卒挑出,然後收攏軍械,將這最後挑選出來的精銳好好裝備一番,盡數帶入京中。

最後忙了數日,挑出精銳兵士二百餘人,張飛又選了些精壯湊夠三百,人人都身披撿漏的皮甲,手持嶄新兵刃,往那一戰還真有些精銳勁卒的模樣。

關羽又從中選出五十名精銳中的精銳,各配環首刀一柄,充作親衛專門保護劉備——按照此時習俗,劉備即便進京任文職,留些親衛也是正常的,所以這五十名不但是最善戰之士,那武器也是挑好的拿。

如此準備了一番後,夏天已經漸去,此時聯軍中因為久無寸功,已經開始有內亂的征兆,劉備見到這般情況,更加不願久留,將餘下兵馬盡數交給公孫瓚後,自領著三百精銳和自家兄弟並簡雍往西奔長安去了。

其時公孫瓚聽聞劉備得朝廷征召,也是祝劉備一路順風,同時送了良馬數十匹、嶄新的軍械以及糧草若幹,然後與劉備道別後,自己也開始尋思著還留在這裏有什麽意義沒有?

劉備出發後,先時簡雍挾帶書信快馬先奔長安去,自己帶著人在後面慢行,估摸著秋天能到長安,對於到了長安後會有什麽境遇,也是頗為忐忑,不過只覺得這番去了長安,所得必然甚多,若是能得漢室承認,那麽也不枉這一番進京了。

他卻不知道,就在走後不久,雒陽城中再度爆發了內亂,董卓死後,其手下將領各成派系,坐擁兵馬互相都不服,今日因為一些小事起了沖突,結果引得城中兵馬一陣亂戰,更有人趁著混亂行那齷齪之事,一時間雒陽城內亂成一團,搶劫的、放火的、尋仇的、強搶民女的,各種樣事情讓雒陽城越發亂,若不是孫堅見情況不對趁機攻城,這雒陽最後會變成什麽樣子,誰也不曉得。

雒陽城破,城內的董卓殘餘勢力這才回過神來,四散奔逃了開去,只是被守在外面的聯軍殺了大半,最後逃出者並不多,其中大多都鉆入山林中落了草。

當然也有小部諸如徐榮、樊稠等人帶著兵馬逃了出來,看那意思似乎是要南下去找張濟,這兩人因為兵卒精銳,自身也極為勇猛,加上聯軍見雒陽城破,都爭著要入城,不願與其死拼,最終還是殺出了一條血路逃了出去。

消息傳到長安的時候,劉備還沒到,劉軒看著手中的奏章,知道隨後孫堅就會尋到那傳國玉璽,然後就是其和荊州劉表的一番大戰。

“嗯?荊州勢力根深蒂固,不若借孫氏之後除之?”

想來想去,若是這樣的話不去管孫堅最好,反正這一趟南下,孫堅定然和劉表起沖突,兩家成了死仇後,孫家才會無休止的與荊州劉表征戰——只有不停的打仗,才能將荊州士族的精英人才給消耗掉。

最後趁其虛弱之時一舉將其蕩平——至於荊州被孫家占下會如何?劉軒才不怕呢,大不了再打回來就是。他要怕那個,就不會將所有的地方都放棄,只控制長安周邊地區了。

這麽一想,劉軒也就不關註聯軍那邊的事情了,讓他在意的是聯軍拿下了雒陽後,落雁城中的皇宮已經徹底破敗,這段時間來那些家夥輪番將雒陽皇宮給禍害了一番,最後城破之時,也不知道是哪個家夥想起來用火燒皇宮的方式來制造混亂,趁機逃竄。

還別說,這法子的確好使,最後聯軍入城後都忙著去撲滅皇宮火患了,還真沒多少人追殺這些四散而逃的潰軍。

不過那皇宮最終還是沒保住,但相比起原本歷史上整個雒陽城都化作焦土,眼下這情況還是強了不少的。

袁紹大軍入城後,與公孫瓚一邊忙著發榜安民,一邊讓士兵整理城中混亂之處,同時將那些趁亂做了惡事的家夥抓出來依法懲治,忙了十來天,雒陽這才算重新恢覆了平靜。

但是這樣一來,又有一個麻煩的問題擺在了眾人面前……雒陽城現在無人治理,朝廷總得委任個長官來吧?

聯軍自身也不敢耽誤這事情,立刻就上表請朝廷任命雒陽令,同時還有不少人自己上表求官,多是與雒陽有關的官職——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有數人表中請天子還都雒陽。

理由也是極為充分,只言國賊董卓已死,餘黨也盡數剿滅,先天子遷都長安本就是為了避禍,如今禍患消弭,自當回雒陽治理天下——至於皇宮的問題,他們是半個字也不提,只當沒那麽回事。

上朝的時候,劉軒讓侍禦史將這些奏表一一讀出,還沒讀完一半,朝中文武的臉色就都不那麽好看了。

這群家夥上表,明顯沒安什麽好心,尤其是那幾個督促天子還都雒陽之人,無一不在表中為自己乞求官職——要的都是雒陽城中的官位。

這兩件事看起來沒聯系,可實際上聯系很大。這些人要的官銜並不高,甚至比他們目前的職銜還低的也有,但是為什麽還要?無非就是想要效仿董卓與何進,手掌兵權掌控朝堂罷了。

雒陽若為都城,那麽這些人再低的官也能平白高上幾個級別,手中再有兵馬,成就大業自然沒什麽懸念。

可朝中文武哪個是笨蛋?換誰也不會同意。尤其是想到這些家夥的目的是騎在自己腦袋上作威作福,朝中諸公的臉色越發的難看了起來。

劉軒見這群人臉色都不怎麽樣,就覺得目的達到,揮手道:“不必再讀了,諸公覺得此事當如何決斷?”

這番話自然是問朝中文武的意見,可是眾人瞧來瞧去,發現還真沒什麽好主意。

還都?那自然是不可能的,眼下天子在長安坐鎮,治理民生、編練兵馬,儼然是要做出一番大事的模樣,事情還沒做完,就帶著一大堆人再跑回雒陽?

何況,如今朝廷勢力受限,兵馬也不多,只能先取一面,再取另一面,若去了雒陽,豈非兩面受敵?

這朝中大臣雖然都是文士,也並非是不知道兵事的,這麽多日子早就猜出了天子的大致打算,只從那種種謀劃,天子明顯是先占據雍涼,然後以關中之地為根基,再殺回關東,最後席卷天下,恢覆江山正統。

眾多文武瞧出了這一點後,對於在長安定都也沒什麽抵觸,何況長安本就是漢室都城,從哪方面來看都沒必要再跑回一片殘破的雒陽。

“還都之事,此時頗不恰當,陛下可不予理會。”

最終還是司徒王允應了劉軒的話,他瞧的出其中利害,加上又是此時朝中威望最重者,自然要他先開口。

此言一出,太尉楊彪、司隸校尉黃琬、司空張溫都紛紛應是,劉軒卻註意到太傅袁隗一直不聲不響,估計是因為聯軍中有他兩個族人,沒法開口,只得裝啞巴。

“還都自然是不行的,眼下要討論的是,何人可為雒陽令?”

漢朝制度,一縣人口過萬戶,設令,萬戶以下設長。

比如劉備現下為守平原縣令,也就是說劉備所治理的乃是萬戶以上的大縣,這級別還要比縣長高上一些。雒陽雖然是都城,但一城長官也不過是雒陽令罷了,可雒陽因為其特殊的情況,這個雒陽令還要比一般的大縣縣令牛那麽些——可入朝議事,直接向皇帝負責。

這一點就顯出雒陽令的特殊來了,這也是一些人想討要雒陽令的緣由——但是問題在於,若朝廷不在雒陽,這雒陽令就有些雞肋了,頂多地位上超然了點,實權上反而還要受制於河南尹。

有這麽多亂七八糟的關節,再加上雒陽的位置極為敏感,這雒陽令由何人擔任,還真叫滿朝文武傷透了腦筋,結果討論來討論去,最後只得出兩個人選。

“冀州刺史韓馥、北海太守孔融,可為雒陽令。”只是這兩人若任職雒陽令,似乎有點不靠譜,那等於降級任用,最後還是袁隗提了建議:“既然定都長安,當裁撤河南尹覆置河南太守一職,不若以孔文舉任之以治雒陽?”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